百色市右江区:“五个坚持”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兴则乡村兴。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依托全国亚热带水果和蔬菜生产基地,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乡村资源、产业基础等优势,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乡村产业,更快更好地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运行。
坚持布局优先,打造地方特色产业
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制订“十四五”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在产业选择、规划、品种选择上,更好做到适应市场需要、符合当地发展实际,将资源禀赋优势,更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布局产业。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等有利条件、潜在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将区域禀赋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通过产业“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大力发展芒果、糖料蔗、油茶、猪、鸡和优质稻、八角等右江区级“5+2”和村级“3+1”特色产业,覆盖全区9个乡镇街道102个村,着力打造出更多有特色、有市场的产品,有效推动乡村产业更快实现价值转化。
坚持要素保障,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充分合理利用衔接资金。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和财力状况,合理安排财政衔接资金投入规模,重点向产业发展项目倾斜,并逐年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资金重点支持特色产业主要是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拓展农业附加价值、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户内生动力等。2023年中央衔接资金和自治区衔接资金用于投入产业项目的比例分别为66.99%和51.23%;全区2023年以来累计发放产业奖补资金2601万元。
做好农机、技术服务保障。全力推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及乡镇农机服务队开展农业生产机械化服务,以农业生产机械化助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共发放农机购置补贴中央资金1698.776万元,补贴机具4592台,受益农户1742户,开展农机服务面积550万亩,受益群众达21万人,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2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64%。
坚持示范带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致力于示范基地创建。围绕“优品种、提品质、强品牌、大流转”的理念,依托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资源,重点投入建成右江区“澄湖芒海”田园综合体、福禄壮乡田园综合体、右江区富林香花油茶产业现代化示范区、龙川镇蔬菜种植基地、大楞乡温矿村百香果产业示范园、大楞乡罗甫村八角低产改造示范园等项目基地,带动群众发展现代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右江区现有各类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143个,其中自治区星级示范区6个,市级示范区4个,实现7个乡镇2个街道全覆盖。
打造农业特色品牌。支持经营主体联合合作,共享共建企业品牌,实现品牌的价值延伸。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12个(无公害产品3个,绿色食品9个),发展“圳品”4个。
坚持联农带农,实现农民稳定增收
在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鼓励引导群众积极参与、集智聚力,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制定《右江区关于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的实施方案》,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为抓手,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落实“经营主体+脱贫户”等方式进行带种植、带销售,建立与农村劳动力联结机制,从制度上有效发挥帮扶项目资金对农户特别是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对象的带动作用,促脱贫人口持续增收。2023年全区特色产业覆盖脱贫户12743户,覆盖率达96.42%,帮助脱贫人口户均增收2411元,真正让特色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金钥匙”。
坚持融合发展,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涉农企业引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目前招商落户辖区的企业标准化种植蔬菜9700亩,在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民增收致富上发挥着关键作用。
补齐加工业短板。以广西百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项目为依托,引进广西百色大王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茶油精深加工产业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产值。
积极培育发展电商平台。在迎龙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基地内建成集智能分选、包装设计、打包发货、快递物流、直播带货、创业孵化等于一体的综合农产品电商产业园,引进多家电商企业入驻,打通右江区农产品销售物流链,实现农村电商发展与特色农产品的有效对接,推动特色农产品“小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效融合。电商产业园2023年6月开园至10月底,共销售农产品75.20万件,总销售额4293.65万元,为县域农产品销售插上“金翅膀”。
截至目前,右江区发展粮食生产24.16万亩、芒果39.84万亩、油茶27.4万亩、八角23.57万亩,蔬菜19.05万亩、甘蔗16.5万亩,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区长 黄合新)